可能大多数人心里都有一个自卑小孩|个人成长

发布者:小舟发布时间:2023-11-10浏览次数:10


每个人心中都寄居着一个被比较的自卑小孩。


从小到大,似乎我们不断置身于比较之中,我们面临的生活好像总是无所不比。


这造就了大多数人性格中存在着一种比较和自卑的倾向。


好像在任何情况下,我们都需要通过跟别人比较,以此来证明自己的存在。


01

文化中的自卑影像


在我们所处的文化中,潜藏着一些自卑又脆弱的影像。


比如说在《红楼梦》中体弱多病、父母早逝的林黛玉。她有着非常强烈的自尊心。


第一次进贾府时她便“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多说一句话,不肯多行一步路”。


吃茶时“见许多事情不合家中之式”却也并不追问,只是“不得不随的,少不得一一改过来”罢了,深深显出她“唯恐让人耻笑了去”的脆弱自体。



02

日常生活中被比较的场景


在我们的生命脉络里,比较或被比较的场景时常存在。


学生时代,比的是各式各样的成绩,妈妈们总是会说:


隔壁谁谁谁的小孩考试考了年级第一名,还赢得了美术比赛第一名。如果我的小孩也是这样那有多好。成绩似乎变成了一切。


长大之后,我们开始用薪水、公司、职位、伴侣等来进行比较:


那个谁谁谁在某个上市公司当经理,谁谁谁在某个大厂做工程师,谁谁谁的年薪突破百万,谁谁谁嫁入豪门等等。


年纪大了之后,孩子就开始变成比较的重心:


我的孩子读了哪所大学?哪个专业?现在在哪里上班?目前有没有结婚?又在哪里买了房子?买了什么车子?


而这些比较的心态,长久以来,在我们身上,就烙印成了自卑和自大。


自卑呈现出来的是“我不够好”。自大呈现出来的是“我要比别人强”。


“我不够好”和“我要比别人强”,这两种心态像是两个极端,可是,这两个极端其实都源自于自卑的心理状态。


03

自卑者的心理状态


所谓的自卑 ,其实是一种缺乏关注、回应、尊重与爱的心理状态。


因为,人最初的需求是被爱,通过持续而稳定的情绪共鸣,形成一个可以凝聚的自体。


而一旦缺乏了爱与关注,就会产生无意义感以及被否定的感觉,这样的感受一旦在生命中变成一种经验,自卑的感觉就会如影随形,这也就是最典型的自卑感呈现————“我不够好”。


一旦,这种“我不够好”的想法出现了过度补偿的反应,那么就可能催生一种完美主义的心态。


这时,人们可能会将对自己的攻击和贬低转化为对他人的贬低。所以,我要变得比别人更好。


举个例子,一个工作中的“女强人”,她可能会在追求职业成功的过程中竭尽所能,以免被他人视为无能的人。


而这种极度追求卓越的反应,在外人看来,可能就是自大。之所以有自大的呈现,是因为为了保护自己脆弱的自尊心不再受伤。


比较,也会让人在人际相处时,十分在意别人对我们的评价,哪怕是微不足道的小事,我们都可能耿耿于怀,甚至会担心别人是不是讨厌自己,因而无法拒绝别人,甚至对于别人提的建议都会生气和暴怒。


亦或是,对自己极度的没有自信,所以不敢表达出自己的意见和想法,总是附和他人等等。而这样的结果,也会让在意输赢的人们,出现人际上的心理困境。 


04

自卑该如何调节?


或许,你也想知道,那我应该怎么调节我的自卑呢?


首先,了解自己身上是否存在和自卑相关的感受、思维和行为方式:


01 感觉自己一文不值或者觉得生活毫无意义;


02 怀疑自己的价值,感觉自己不值得被爱或者认为自己不受欢迎;


03 总是需要外界的认可,需要他人的持续认可来维持内心平衡;


04 对拒绝别人或表达自己的不喜欢感到焦虑;


05 难以相信自己、害怕犯错误;


06 存在自毁行为:例如自残或产生自杀念头等;


07 习惯性地将自己的感受、需求或者愿望放在次要位置;


08 对与别人交谈、分享自己的见解或者设立边界感到困难;


09 对别人的赞美感到不适,难以接受他人的肯定;


10 被破坏性的、受虐待的关系所吸引:常常无意识地陷入到一段没有回报的关系里;


11 对于建立亲密关系感到害怕,担心被伤害或被拒绝;


12 倾向于追求完美主义,对于自己有着过高的要求;


13 缺乏能动性,常常会有“我不能,我不够好,我做不到”的感觉。


《坡道中的家》剧照


再来,进一步了解自卑的根源。了我们的自尊水平。


自卑的原因可能有很多种,包括在童年时期有过被忽视、被虐待的经历;在家庭中存在挑剔的父母、互相嫉妒的兄弟姐妹;


在学校里来自同龄人的欺凌、不友好的对待或是严厉苛刻的老师;甚至是心理健康变化:如抑郁或焦虑的发生;这些都可能在我们心灵深处埋下自卑的种子。


如果我们没有经验过无条件的爱与被重视,往往会给我们带来深深的羞耻感,也可能加剧自卑感。


接着,应当积极采用一系列积极的方法来面对自卑,并逐渐建立自信。


首要之处是找到自己的闪光点,去喜欢自己,称赞自己,欣赏自己。


这并非一蹴而就,而需要经过刻意的练习。采取最小的步骤,在面对挑战时向前迈进。


让每一步都尽可能小而简单,这样会减少恐惧和焦虑,帮助你逐步建立信心。


你变得越自信,你就越能平息你内心的声音——我不够好。


在一个不断得到欣赏氛围中,你将能够打破过度思考的恶性循环,并让内心的批评者安静下来。


最后,重要的是要学会珍视努力地过程,而非盲目执着于结果。


在你的周围不免会有悲观的人,他们可能会向你灌输否定的思维:你不能做某事,你没有能力,或者你需要更多的经验。


如果可以的话,学会让自己获得支持,帮助自己不断获得自体客体的经验:被尊重、被看见、被理解、被认真对待。


一个人能使自己成为自己,比什么都重要。


文章源自壹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