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抽奖你真的玩明白了吗?

发布者:小舟发布时间:2024-03-19浏览次数:19


爸爸妈妈从小告诉我们天上不会掉馅饼,面对诱惑要慎重。可当网络和身边各种彩票中奖股票红市十连双黄的新闻铺天而来,你还会这样风雨不动安如山吗?


生活中这种概率抽奖的活动可大可小其实有很多,从最典型的福利彩票和游戏机制,到盲目投资入股和跟风决策规划,每学期各院系学生节和实验室年会也都喜欢增加抽奖环节。这类活动都是一种小概率大奖赏的反馈机制,在这其中又有怎样的心理活动,难道每次抽不到的落差感真的是因为他欧我非吗?


01

幸存者偏差和确认偏误:

为什么他们那么幸运?



由于宣传和传播的特点,那些少数的“中奖者”往往更容易上新闻,而那些大多数的“未中奖者”只会埋没于大众,这也就是我们说的“幸存者偏差”。同时确认偏误(confirmation bias)又让我们继续强化这种偏差,即我们总是倾向于相信我们愿意相信的。


比如当媒体报道了一起中奖事件,人们就会主观的提取出特点,像某次抽奖中数字7成了中奖号,于是有些人就会认为数字7会更容易中奖,并开始选择性的寻找那些有助于证明数字7中奖概率更大的证据,而忽略了其他的中奖号码。这种确认偏误并不能提高客观上的中奖概率,反而会左右我们的选择,甚至被引导进入消费陷阱。


02

可被操纵的喜好:

世界就是个巨大的斯金纳箱


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斯金纳在研究小鼠的条件反射时进行了一系列斯金纳箱实验,以研究强化与惩罚对后续行为的影响。


除了类似狗流口水这类经典条件反射的实验,操作性条件反射(operant conditioning)更能代表人在实际生活的行动,也是各类抽奖机制最底层的原理。与前者的被动不同(S-R, simulate-response),操作性条件反射使得人们可以更好地根据某种行为获得的结果调整下一步的动作(R-S, response-simulate)。


但由于抽奖活动的小概率特点,某种原本不相关的行为和刺激由于偶然的中奖却会让人产生了因果的逻辑错觉,也就导致了玄学抽卡和各种迷信行为。


此外正强化的产生间隔也会影响人们对这种行为的依赖,比如老虎机以不可预测的间歇程序吐钱,而不是每一次都会吐钱,这种偶尔奖励的间歇强化(intermittent reinforcement)可以抵消条件反射中的消退现象,从而更容易让人上瘾。因此某些游戏会在奖励机制中增加不确定因素(抽卡会歪),适当的失败反而成了一种诱因,毕竟“万一下一次就成了呢”。


03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克服抽奖的失落感



抽奖活动本身并没有什么不好,给自己的决策和行为增加一点不确定性本身也是一种生活的调剂,就像学生节的抽奖活动可以给整场节目增加一些趣味。可是当这种活动需要有成本考量时,抽奖心理带来的依赖性就会有负影响。那么我们该如何避免像赌徒一样陷入其中呢?


人们对于抽奖的心理动机不同,所具有的抽奖心理也会不同。有些人可能会受到身边人影响,担心自己会落伍,于是在大家都抽奖的氛围之下从众,也就是错失恐惧症(Fear of missing out, FOMO)。还有些本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但由于并没有抽到好的结果而不断尝试来“补回来”。这时抱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心态就尤为重要,抽到了就是赚到,抽不到也没什么,享受抽奖中期待和变化本身的快感。


文章源于壹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