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你对我有“感觉”吗?

发布者:小舟发布时间:2020-11-20浏览次数:449

男:你对我有感觉吗?


女:没有。


男:你错了!


女:???!!!


男:按照心理学的科学知识,在感官健全、刺激适宜的前提下,面对着万事万物,人都是会产生感觉的。由此推论,你对我是有感觉的。


女:滚!!!


现实生活中,“感觉”是常被误用的一个词,譬如——


“我对胡歌朱一龙王凯都挺有感觉。”


“你和胡歌朱一龙王凯,我感觉都没戏。”


呃,这里的两个“感觉”,实际上分别在描述人的情感和意识。


那么,真正的“感觉”是什么呢?


01

什么是感觉?


很快,一个叫“春”的季节就要到了……


再很快,一种叫“樱桃”的水果要熟了……



各位同学,请把口水擦一擦,认真听课。


当你看到这个画面,脑海里蹦出“樱桃”这个词之前,你的大脑首先对图片中的光线、形状、颜色进行了初步的加工——这个过程,就叫做感觉。


在感觉提供的基础之上,你的大脑对各类信息进行综合,辅之过往的知识经验,迅速做出整体的觉知,这是一篮子樱桃——这个过程,叫做知觉。


现在,樱桃的图片已经看不见了,但在你的大脑中,依然生动地保存着那一篮诱人的樱桃,泛着大红的光芒和晶莹的露水——这个过程,叫做记忆。


所以,当你的身体与物理世界交互时,感觉是大脑对光、声、压力、气味或味道等单一属性的基本记录


作为一种认知过程,感觉是我们认识世界的开始。


02

感觉的产生前提


那么,感觉是如何产生的呢?


第一,有健全的感官和大脑,第二,存在适宜的刺激。


那么,啥叫适宜的刺激?


人类的眼睛可以对光线作出反应,但众所周知,我们并不能看到所有的光线,红外线、紫外线、微波之类的光波,并不会引发任何的视觉。


例如,人类眼中的一朵花和蜜蜂眼中的一朵花是截然不同的,毕竟,后者虽是红色盲,却能看到紫外线。


图片来源:新浪网“蜜蜂眼中的世界”


同样,我们也无法听到所有的声音,低于20赫兹或者高于20000赫兹的声波是人耳觉察不到的存在。


换个角度,我们也没有必要听到全部的声音,假设人耳能够识别20赫兹以下的声音,那么每动一下就能听到自己肌肉的响声,似乎也是细思极恐呢。


因此,当一个适宜的刺激作用于感觉器官时,才有可能引发个体的感觉。


03

感觉阈限


适宜的刺激也有了,健全的感官和大脑也有了,但感觉的产生还有一个条件——感觉阈限


从定量的角度,你可以把感觉阈限想象成一个数值,达到这个数值之后,才可能会产生相应的感觉,觉察到刺激的存在或异同;


从定性的角度,你可以将其想象成一个边界或者一扇门,到达这个边界,打开这扇门,标志着两种截然不同的状态。


人类的重要感官有着高度的敏感性,在全神贯注的前提下,人类可以感觉到极其微弱的刺激——


在一个晴朗的黑夜,从50公里的远处仍能看到烛光;


在非常安静的情况下,距离六米远仍能听到钟表的滴答声;


把一勺糖溶入在7.5升水中,仍能感觉到甜味;


把一滴香水撒在三居室的住房里,仍能触动嗅觉器官;


蜜蜂的翅膀距离人的脸颊一厘米,触觉器官就会作出反应。


对于上述五大感官的感觉阈限,你可能会感慨,哇,好厉害,但是臣妾做不到啊。


放心,做不到的不止你一个人。


首先,人与人之间的感受性是不同的,有人对颜色很敏感,有人对气味更在意,也有人,对啥啥啥都很迟钝。。。


因此,感觉阈限能够反映出感受性的高低——一个人的感觉阈限越低,极少的刺激量就能产生相应的感觉,感受性棒棒哒!反之,感觉阈限越高,需要不断加大刺激量才能引发感觉,感受性有点钝……


第二,即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环境、状态之下的感受性也是不同的


试想,一个周末,宿舍里有人聊天有人打游戏有人洗衣服,你正聚精会神地追美剧,此时有人推门而入,但那个声音,压根没进入你的大脑。


再试想,夜深人静的晚上,你一个人戴着耳机看《午夜凶铃》,正看到最恐怖的情节时,“吱——”的一声,门轻轻地开了,这个声音,会把你吓个半死。



所以,感觉阈限不是一个绝对的定值,也不是一个“全或无”的划分,而是达到一定程度后,你有较大的机率感觉到刺激的存在。


结语


关于感觉,总结一下——有着健全的感官和大脑,存在着适宜的刺激,并且达到了感觉阈限之后,个体对于外界的人或物,的确有较大概率是会产生感觉的。


So,故事的结局是……


(女孩苦学了心理学之后……)


男:现在,你对我有感觉吗?


女:没有。


男:你错了!按照心理学的科学知识……


女:按照你的理论前提,我就是面对一坨屎,都会有感觉的!


男:……(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