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心理百科

坐车的时候,我们为什么这么喜欢看窗外?

时间:2021-10-25浏览:724


 

在下班公交上的看到的晚霞,让人从一天的疲惫里松一口气;长途汽车外绵延的道路和窗外的风,好像置身公路电影;火车高铁外不断倒退的风景,总会勾起尘封的回忆;从飞机舷窗看去的层云和俯瞰的城市,又从琐碎中抽离,展现换个角度的惊喜。



  

无论坐在哪种交通工具上,只要靠窗,就可以减缓一大半旅途的无聊和辛苦。

 

“在路上看窗外”这一行为本身,为什么这么吸引我们?


从火车说起


19世纪,火车拉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也给所有人的出行带来了革命性的改变。它缩短了人们抵达目的地需要的时间,扩大了活动的地域范围,主观上的时空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施特恩贝格尔在《全景,或来自19世纪的观点》中写到:


“在迅速而连贯中,它(火车)带给震惊的旅客一个开心的景象、伤心的景象、可笑的插曲、精彩的烟火,所有的景象,一被看见就消失了;它把自然用它所有的明与暗的服装包裹起来,置于运动之中,把丑事与恋人、云翳与光线、愉快的景色与阴郁的风景、婚礼、浸礼、葬礼,都呈现给我们。


从火车开始,人类迈出了征服时空限制的新一步。


而人类生活在车窗外,也有了新面貌。透过一幅又一幅变换的景色,“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的感受第一次被直观地呈现在眼前。

 

就像我们所知道的那样,在这之后,城市和交通不断发展,“车窗外”的情境不断增加,形式也花样翻新。



告别了必须由熟人相伴的拥挤、喧闹的马车出行方式,火车车厢内通常由静默的陌生人环绕;它目的地明确,在路上的旅客什么也不用担心;而窗外的景色一闪而过,从火车开始,我们在无意识的“看窗外”中,重新直面自己。

 

看车窗外,就以这样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流淌进我们不断快进的生活角落里。

 

思绪万千:看车窗外时的独特体验


周国平在散文《车窗外》中细致描绘了自己从小喜欢看车窗外的心情:


“当我望着窗外的景物出神时,我心灵的窗户也洞开了。似乎早已遗忘的往事、得而复失的感受、无暇顾及的思想,这时都不召自来,如同窗外的景物一样在心灵的窗户前掠过。


早已遗忘的往事、得而复失的感受、无暇顾及的思想,这些和“灵感”一样来无影、去无踪,看不见、摸不着的珍贵感受,怎么会从车窗外飞来?


1)流动的感觉与安全、少干扰的环境


周国平在《车窗外》中开门见山地叙述过这种感受:“其实,窗外掠过什么风景,这并不重要。我喜欢的是这种流动的感觉。景物是流动的,思绪也是流动的,两者融为一片,仿佛置身于流畅的梦境。”

 

这种流动感带动着我们思维,与此同时,车厢内相对安全、干扰较少的环境,让我们体会到充分的安全感。

 

于是,自我重启的开关被打开,景色的流动和身心的放松让大脑得以短暂地脱离固定的思考模式和标准答案,我们潜意识里关心的事件也更可能找到另一种思路。


2)大脑在我们的发呆时刻没有宕机


默认模式网络(Default Mode Network)是指人脑在无任务的静息状态下,仍持续进行着某些功能活动的脑区所构成的网络,与人脑对内外环境的监测、维持意识的觉醒、情绪的加工、自我内省、情景记忆的提取等功能密切相关。



3)思绪漫游时更容易产生“创造性洞察”


在看向车窗外的时候,是否曾经有过“豁然开朗”的瞬间,让你感觉到很多事也没什么大不了?



或者本来已经很疲惫了,但却跟随车窗外的景色,感受到实实在在的“灵感”在脑中流动?



 

“有时候,当你想要看出一个点的特别之处,你并不需要总是凝视着它,反而应该向别处看。”

 

在节奏越来越快,生活越来越容易被填满的时代里,“放空时刻”显得弥足珍贵。光阴蹉跎,世界喧嚣,舒适的“车窗外”体验也许不易得,但“车窗外”的心情却不能丢。


生活之外的生活


看车窗外时,向前走的人生任务被交通工具暂为代理,让这成为难得的不必焦虑时刻,我们也在此得以看见自我,并与世界重新连接。

 

虽然我们一直在各个方面努力生活,但的确缺少一个明确的“观察生活”事件,让我们得以体味和反思,所以,在时间一刻不停、我们也一刻不停的生活里,“看车窗外”就是让我们看见“生活之外的生活”的那个很容易被忽视的事件。

 

“向来心是看客心,奈何人是剧中人”,在这样的“戏里戏外”的抽离与参与之间,生活的面貌变得更加多样。

 

有人在热闹都市的公交车窗外体会自己的孤独;



有人在飞驰的高铁窗外感受国家和时代的变迁。



“窗外是自由,窗内是安全,窗景是我抑郁时的透气孔、怯懦时的不死憧憬、懒惰时的动力燃料”




米兰·昆德拉在《生活在别处》表达出主角诗人从出生到死亡的短暂生命历程中,与现实的种种矛盾。


而在故事背后,在诗的背后,我们或多或少都能看到在自己的成长里的挣扎和矛盾,到底是看集体还是看个体、看理想还是看现实、要长大还是不要长大。

 

在这些埋在心里的博弈和矛盾间,离周围的生活太近会感受到它收缩的压力;离周围的生活太远,又太神秘无法触摸。


但车窗外的风景,带我们找到一条与之和解的缓冲区。

 

为生活留一份“车窗外”的心情吧,看车窗外的时候,我们生活在生活之外,我们不会变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