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人都明白找到天赋领域的重要性。毕竟在天赋领域做事,可以得心应手,甚至不用刻意坚持,每天醒来会忍不住去做。
最重要的是,顺应自己的天赋做事,能最大程度发挥自己的优势。
“木桶理论”我们都很熟悉吧?其实这个理论有一定的局限性,在个人成长领域,我们更应该针对长板进行拓展和创新,而不是把关注点一直放在“弥补短板”上。否则很容易失去自己的特色和优势,陷入平庸。
我过去的文章,总是提到在天赋领域做事的好处,我也经常收到读者的留言:目前没找到自己的天赋是什么,很苦恼。
那普通人应该如何找到自己的天赋领域呢?首先,我们需要对天赋“祛魅”。
何为祛魅?
简单来说,就是抛开对世界的神秘幻想和迷信观念,用科学、理性的眼光去看待世界。
用更通俗的话来说:不要把这个事情看得太高大上。
很多人老是觉得天赋是一种与生俱来、不可捉摸的神秘力量,传统观念也经常将天赋等同于“生来就比别人强”,“无需努力的本能优势”。
实际上,天赋的本质不是“你比其他人强”,而是“你做起来比自己做其他事更轻松且能产生正向反馈”。
我们甚至还可以凭直觉去发现自己的天赋,看看自己哪方面做起来,比做其他事情更轻松的,这个大概率就是你的天赋。
《天赋驱动》的作者劳拉・加尼特认为,天赋是用自己感觉最愉快和最有效的方式处理事务的能力。如果找到了自己的“天赋” 工作,是很容易投入其中的,不仅不会产生很大压力,还能收获成就感、愉悦感等正向的反馈。
接下来,我结合自身经历、视频学习,以及从专业书籍总结出来的知识,来分析一下,如何祛魅,如何找到自己的天赋。
当然,我只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去总结,总结出来的观点不一定对,也不可能适用所有人,如果能帮助到一部分人多一个思路思考问题,那我也很开心了。
01
请大胆地尝试
相信有很多人听说过“TED演讲”,这个演讲是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演讲平台和知识分享平台之一,1984年诞生于美国。
这个节目请了很多优秀的人上台分享知识和经验,我从这些内容中,获得了很多启发。
TED有一期的主题是《用30天去改变人生》,演讲者分享了他如何通过30天去做成一件事。
他给自己设置了一个挑战,30天内专注做好一件事,来看看能发生什么。
他尝试过在30天内,每天拍一张照片,这让他记住了每天发生过什么,这使他爱上了拍照;
他也尝试过30天内每天骑车去上班,结果他从一个宅男变成了一个运动爱好者,还成功登顶非洲的最高峰——乞力马扎罗山;
他甚至还在30天内完成了一篇5万字小说,他说道:只需要每天让自己去写1667个字就好,不完成就不睡觉。
你发现没有,演讲者能在短时间内发现自己擅长这么多东西,就是因为他设置了一个30天的时间节点,在这个时间内去重复做那些以前觉得很难、不敢尝试的事物,结果做着做着会发现,这根本就没想象中那么难,而且在不断的尝试中,还能发现自己的天赋领域!
一件你看起来很困难的事情,只要你开始做了,就会发现变得越来越容易。
祛魅,请对天赋完全祛魅,它不是空中楼阁,如果你没找到自己擅长什么,那纯粹是因为你没有勇气去尝试一些你没做过的事情。
你完全可以像那位演讲者那样,给自己30天,每天去做那件你不敢尝试或者一直想要做的事情,比如写作、拍视频、做手工、学外语之类的,这样你就能验证你是否对这件事有热情,这绝对比空想“自己是否有天赋”更可靠!
《优秀到不能被忽视》这本书就提到一个观点:“别等找到激情再行动,而是通过刻意练习把普通技能练成超能力。”
书里提到,有个程序员小哥,原本只是普通码农,但坚持记录工作中解决问题的技巧,几年后成了行业专家。
如果你不知道自己的天赋是什么,那就请你大量尝试并练习。
我自己就是这么经历过来的。我今年32岁,这个年龄,虽然阅历不像长辈们那么丰富,但我也尝试过了不少领域,因为我一直在大量尝试,所以我找到了自己的天赋领域。
我尝试过学外语、学乐器,也尝试过绘画、演讲,甚至还尝试过摆地摊、做手工、创业等等,看看自己在哪方面更有天赋。
我尝试了很多,有些我确实做不来,有些我略微能擅长去做。
有一些,我发现自己可以毫不费力的坚持!——比如写作、摄影。
我一直有保持阅读的习惯,但是断断续续,直到今年我开启了“大量阅读计划”,我是给自己三个月的时间去尝试这件事。结果到了第二个月我就忍不住要写作了,因为大量阅读让我的脑子充满知识点和“金句”,我必须总结出来。
曾经的我,对于写作是有畏难情绪的,因为我从小到大,作文的分数都不高,我一度认为自己是不擅长写作的。直至我大量阅读后尝试写作,写了一个月我发现:写作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难,而且每天把书中内容总结出来,我感觉很有趣!
摄影也是一样,我为了让自己搞懂摄影,没有任何摄影基础的我,直接买了一个相机,用一个月的时间,每天拍照,这个过程中,我关注那些优秀的摄影博主,看看他们是怎么构图和修图的,后面还加入一个摄影社群,借此来提高我的摄影技术。
我刻意修炼自己拍照技术后,尝试着把照片分享到社交媒体,竟得到很多人的赞赏,这些正反馈让我保持了对摄影的激情,到现在,我甚至可以通过摄影赚钱了。
因为我尝试的领域足够多,甚至五花八门,所以在大量的试错中,我终于找到一两个自己做起来没那么累的领域。
当然了,我采用的是“笨方法”,不断去试不同领域才找到天赋领域,你可以找个“捷径”,就是先做一下MBTI性格测试,然后再问一下AI,你这个性格适合做什么,然后根据答案一个个尝试,这样就能缩小范围了。
所以,为了找到自己的天赋,首先就得祛魅,不要觉得天赋这个东西离自己很遥远,找到你想做的事情,不断尝试,仅此而已。
02
每天进步“1%”
其实,所谓的天赋,不过是发现了“自己擅长什么”。
哪怕发现了自己擅长什么,也不是万事大吉,我们还需要让自己“精进”。
北宋文学家王安石写过一篇《伤仲永》的文章,这是我们读书时期就阅读过的,相信很多人还有印象。文章中提到的仲永,就是很早被发现了天赋,他在5岁的时候就已经会创作诗歌,但他的父亲贪图小利,每天带着他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最终,仲永的天赋逐渐消失,到十二三岁时,写的诗已大不如前,成年后更是沦为普通人。
这说明:找到了天赋,如果没有继续练习,就会失去这个天赋。
如果你找到了天赋领域,又不想丢掉它,那保持天赋的策略也很简单:每天进步1%。
《原子习惯》里提到一个观点:每天进步1%的复利效应,比突然爆发的天赋更可怕。
每天做那件“擅长的事”,通过输入——整理——输出这个学习闭环,来让自己每天进步一点点,或者不断练习每天复盘。
若你每天起床,都比昨天的自己聪明一点点,厉害一点点,那说明你在不断进步。
这使我们擅长的事情变得更擅长,长期以往,甚至能变成某个领域的专家。
天赋往往藏在持续的小行动里。
书里提到的原子习惯,本质就是那些微不足道、几乎不引人注意的小习惯,改变不需要一蹴而就的大突破,而是可以通过每天的细微调整,形成一种渐进的进化。
很多知名的音乐家、作家、运动员、做出成绩的创作者等,都是这么做的:哪怕发现了自己的天赋是什么,但也每天保持精进。
这是让自己变成卓越的关键。
这对于我们普通人的启示就是:在天赋领域中,每天坚持做一些微小的努力,长期积累下来会产生巨大的效果。即使每天只花少量时间练习,比如作家每天写几百字,音乐家每天练习一段旋律,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小进步会像复利一样增长,最终使你的天赋得到充分发挥。
03
结语
对天赋领域祛魅,不要觉得天赋跟自己没关系,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只要你大胆尝试,那就总会找到。
当然了,我们还需要多肯定自己,很多时候你觉得习以为常的东西,反而是你的天赋。比如有些人说自己擅长睡觉,那也是比很多人厉害了,我们要知道,“好好睡觉”这是能让多少人羡慕的能力,很多人都有睡眠障碍,而这类人却能轻松入眠,那说明TA有更好的心态,这是很多人不具备的能力。
如今,我们生活在在一个快速变化的世界里,“等待天赋” 不如 “创造天赋”。
多认可自己,通过“祛魅天赋→系统试错→聚焦精进” 这三个路径,让自己找到喜欢且擅长的事,并且发光发热。
我相信,你一直用这种模式探索和深耕,不仅能帮助你在现有领域突破,更能在未来面对新挑战时保持强大的适应力—— 这才是比 “天赋” 更珍贵的核心竞争力。
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天赋领域,请积极去尝试那些你没做过的事情吧
文章源自壹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