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为什么社交越多,人反而越孤独?

发布者:小舟发布时间:2023-09-07浏览次数:25

在《荒野会谈第二季》中,席瑞提到这么一个现象:“随着碎片化社交而来的是人际交往的厚度越来越稀薄。我们可能有很多搭子、很多朋友,大家在碎片化的相遇中不断流转,但还是会感到孤独,我们最终还是没办法从「搭子」的整个意义世界里面看到自己。”


人们会说,越长大越孤单。成年人的孤独似乎都是藏起来的,看起来生活过得热闹,身边人来人往,却只有自己知道,内心深处存在自己也无法理解的孤独。


为什么会这样呢?

01


对孤独最大的误解是有人陪就不孤独。


孤独并不关乎身处群体,亦或是独自一人。孤独可能会出现在别人成群结队,而自己形单影只格格不入的时候;也可能出现在热闹人群里,与他人谈笑甚欢后恍然感到一阵没由来悲伤的时候。


孤独是一种「匮乏」的主观感受,匮乏的是渴望获得却未被满足的归属感(need to belong)。


获得归属感,是人类共通的基本心理需要。我们都渴望能够在关系或群体中作为自己真实的样子被接纳、肯定和受到重视。归属感也是我们身份认同的重要基础。


我们需要归属感,才能理解“我是谁”,看清自己在这个世界上所处的位置,以及所存在的意义。


当我们在某人某处、某段关系或群体里感到安全、被认可、能够获得情感联结的时候,归属感便会产生;而当我们感到不被肯定、不被需要、不被在乎的时候,归属感便会缺失,人也会更容易陷入孤独。


所以,并非“社交越多越孤独”,而是缺乏深度「联结」的社交无法满足深层次的归属需要,才使人陷入孤独。


「搭子式社交」是一种在人际关系中非常普遍的“弱关系”,能够在做不同的事情时能遇到有趣的搭子是非常不错的体验,但如果一个人本身的归属感是缺失的,仅靠稀薄的搭子式社交则难以获得真正的归属感。


如果缺乏深度的联结,再多的社交也只能让孤独获得暂时和表面上的缓解,一旦陪伴在身边的人离开,便会陷入更深的隔绝疏离感。


02


获得归属感、走出孤独的关键是建立深度的「联结」。


「联结」包括两类:与自己,和与他人。


首先,人们更容易忽略的是与自己的联结。如果无法与自己好好相处,无论如何社交,都只是把他人当作对抗孤独的“挡箭牌”。


当感到孤独时,与其一味迫切地去寻求陪伴,不如先静下心来,为自己创造一段高质量的独处时光。主动选择的、具有高自主性的独处(solitude),能够给人带来内省、思考和修复精力的宝贵机会,让人感到内心的平和与满足。


独处时,怀旧具有一些积极效应。 我们可以通过回忆曾经那些美好的时光,从过去汲取力量。研究发现,怀旧(nostalgia)是一种重要的心理资源,能够作为一种平衡反馈机制(balancing feedback mechanism),使人恢复心理上的稳态[2]。简单来说,人在孤独时更容易怀旧,而怀旧有助于缓解孤独。


独处时,更重要的是“活在当下”。人很难在专注投入时感到孤独,却会在无所事事、漫无目的地刷手机时觉得无聊寂寞。与自己好好相处,意味着关闭不假思索的“自动驾驶”模式,克服自动化行为的倾向,保持对当下的觉察,去做一些能自己内心平静的事情。


03


在能够与自己好好相处的基础上,人需要超越自我,让自己归属于一个比自身更大的系统里,投入到深度的关系里,才能获得真正的归属。


当人们说「智者不入爱河」的时候,有些人是想表达在爱面前需要保持清醒,不要为爱迷失自我,但有些人则是为了自我保护而不敢去建立深度的关系,进而否定为爱付出的意义。


然而,不依恋他人会使人陷入一种虚假的“独立”状态,看起来是“只要不爱就不会受伤”“只要不需要他人就不会孤独”,但在封心锁爱的过程中,也把自己锁紧了自我隔绝的牢笼。


我们可以想象,在未来接近自己生命尽头的时刻,回忆一生,讲述自己的人生故事,你根本不会想起生命中无数的过客,但一定会想起最亲最爱的人,渴望亲近的人能够在身边,怀念那些有爱与归属的时光。


所以,从现在开始,别忘记和吝惜把时间分为那些你的生命中真正重要的人。


最后,孤独时也可以提醒自己,生而为人,每个人都有孤独的时刻、失意的时刻、迷茫的时刻,你从来都不是唯一的那一个,会孤独也从来都不说明你有什么问题。


文章来源自壹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