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知识-人类心理现象的生理解释

时间:2016-01-08浏览:642

       生理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和行为产生的生理过程的心理学分支。它试图以脑内的生理事件来解释心理现象,又称生物心理学、心理生物学或行为神经科学。

        心烦是梅拉多宁过多

        美国心理学家基·摩利博士指出:人们心情烦躁与一切外在因素无关,完全是由人体内一种称为“梅拉多宁”的激素积蓄过多的作用结果。研究发现,在每个人的体内积聚有不同数量的“梅拉多宁”激素,如果它在体内积聚过多时,就会导致人的情绪发生变化,如烦躁、沮丧等,甚至精神忧郁,乱发脾气。

        研究人员告诫人们,如果情绪不好,最好清晨早一点起床,可使不良情绪逐渐消失。因为“梅拉多宁”激素在夜间产生较多,而清晨太阳东升时则会减少,这表明晨光有助消除“梅拉多宁”物质,使人变得轻松、愉快。

        胆小是单一氧化酶较多

        美国心理学家牛可曼认为,人类在生理上有寻求刺激的倾向,喜欢探险,寻求非凡经历,表现出纵欲主义和标新立异。

        从神经生理学和化学角度分析,这是冒险者体内的单一氧化酶(一种抑制神经传导物的酶)比较少,因此情感不易控制,多些就胆大。反之,这种酶较多就易产生担心心理,易患抑郁症。

        害羞是扁桃体失控

        美国心理学家卡根指出,约有两种人的害羞性格,是因为他们帮助控制心搏率和排汗功能的大脑组织——扁桃腺很容易受刺激之故。即使面对的压力很轻微,他们也会感到心怦怦跳和手心冒汗。

        精神病学家克来茵发现,人的大脑会自行产生刺激物,使人的情绪保持平衡。他说,给予病人适当的药物,使病人大脑的刺激物数量保持平衡,可避免容易害羞和尴尬。

        恐惧是内耳故障

        美国精神病学专家来文赤认为,人们所以会产生恐惧,绝对不是人的大脑,而是因为内耳发生故障。

        人的内耳系统控制调节我们的视觉、听觉、平衡方向感、移动感、深度感、味觉和焦虑的程度。而内耳的“线路”错综复杂,有时小小毛病也会造成恐惧感觉。 

        延展阅读:生理心理学


        生理心理学近40年来,随着研究领域的不断开拓,研究的方法和技术也日益精炼和多样化。同时采用了其他行为心理学家应用的训练动物学习和测量动物反应的迷津、辨别箱、斯金纳箱以及观测经典条件作用和测量情绪反应的旷场箱等。在技术上应用电子学的新技术,不仅能在头皮上记录脑电,而且能够记录脑内单个神经元的活动。放射自显影、X光层描术、正电子放射层描术和核磁共振术也逐渐用来探索人在从事某种工作时脑内各部分的物质代谢活动的变化和观察与某种功能障碍有关的脑内的局部病变情况。

        生理心理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与生理学、神经解剖学。神经生理学、生物化学、心理(或行为)药物学、神经病学、神经心理学、内分泌学以及行为遗传学等都有密切的联系。生理心理学综合各邻近学科的研究成果来窥探心理现象赖以产生的脑的组织和工作的奥秘。

        1、在方法上采用了比较心理学家应用的训练动物学习和测量动物反应的迷津、辨别箱、斯金纳箱以及观测经典条件作用和测量情绪反应的旷场箱等。

        2、在技术上应用电子学的新技术,能在头皮上记录脑电,而且能够记录脑内单个神经元的活动。放射自显影、正电子放射层描术和核磁共振术也逐渐用来探索人在从事某种工作时脑内各部分的物质代谢活动的变化和观察与某种功能障碍有关的脑内的局部病变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