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度地自恋,会阻止心智的成长

发布者:小舟发布时间:2024-12-09浏览次数:10

一聊到“自恋”这个词,相信很多人都不陌生,事实上在我们每个人的身上,都会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一些自恋的心理,只是有的人程度比较重一些,有的人的程度比较轻一些。

而如果一个人的自恋心态比较重的话,是很容易阻碍自身的心智成长的。

为什么这么说?

这是因为过度的自恋会形成一种“虚体自恋”。

当然“自恋”也不仅仅是一个贬义词,心理学家科胡特认为,自恋这个词,其实是中性的含义。

他说,一个人的心理发展好的话,就能可以发展出健康的自恋,但如果发展的不好,那就会是极端地全能自恋。

自从科胡特为自恋正了名之后,在心理学上,在谈到“自恋”这个词,就不再像是说一种病态心理似的。

科胡特说自恋分为两种:一种是虚体自恋,一种是实体自恋。

而如果一个人有着“虚体自恋”的话,就很容易阻碍心智的成长。

 

01

虚体自恋太多的人,太爱自己的面子

什么是虚体自恋?

在电影《一代宗师》中,赵本山说过一句经典的台词,相信大多数人也听过:“人这辈子,有的人活成了面子,有的人活成了里子,能耐是其次的”。

其实虚体自恋,就是“面子”。

生活中,我们都会遇到这样一种人,他们不允许别人反驳自己的观点,即便是自己的观点是错的,也会把它奉为真理一般存在。

只要是你去否定了他的观点,就会激起对方的逆反心理,跟你对抗,为的就是捍卫住自己的观点,自己的认知。

而这种强词夺理的表现,其实都是在维护自己的面子,即便是自己错了,也要保护住自己的面子,保护住自己的观点,不允许任何人去反驳自己。

这就是虚体自恋,虚体自恋太多的人,只愿意接受正反馈,听不得一点点负反馈。

如果接受到的是负反馈,就会深深打击自己的自恋,觉得这很羞耻。

于是为了避免去体验这种羞耻感,就会更爱维护自己的面子, 不愿意接受外界给出的一点点不好,同时也会更加坚定地捍卫着自己的观点。

但这种不接受外界观点的表现,也只会让自己活成一个孤岛。

 

02

过度的虚体自恋,会阻碍心智的成长

如果一个人太爱自己的面子了,太害怕自己的观点被否认了,那么他们会怎么做,相信一定是会拒绝接受很多和自己认知不符的思维,但这也会失去掉很多让自己获得心智成长的机会。

为什么这么说?其实理解起来很简单,这个世界必定是一个多元的世界,同时也呈现着各种文化,或许它们有好有坏,但每种文化也都有着自己的舞台。

但如果你只选择自己喜欢的文化,只去践行自己喜欢的,那么必然会让自己的人生道路越走越窄。

而如果你能够有着一种兼容的思维,想让自己的人生活的更丰富些,那么必然要为了实现这个目标的过程中,去接纳更多你不喜欢,不擅长的事,因为只有这样你才能够突破单一的生活。

所以说,面子不是最重要的,成长才是,过度地维护自己的面子,自己自恋是会避免体验到羞耻感,但也会在维护自恋的同时屏蔽掉更多有价值的认知,让心智很难获得有效的成长。

 

03

拥抱实体自恋

前面说到自恋其实是中性的含义,也就是说它既可能发展成坏的,也可能发展成好的,而好的自恋就是“实体自恋”。

什么是实体自恋?

实体自恋就是对自我价值的高低有着清晰的认知,它不需要通过外界的肯定来满足自己的自恋,而是能够对自身的价值有着清晰的认知,不会受“爱面子”的干扰。

有着实体自恋的人,不会为了维护自己的面子,自己那点可怜的认知,拒绝和外界构建连接,而是能够始终保持着一种兼容的态度,广度接纳。

不会站在自己的视角去随意地评判那种思维好与不好,而是能够尊重它们,再将一些适合个人成长的思维收入囊中,践行到自己的人生中。

按照科胡特的说法,实体自恋的人有着一个“内聚性自我”。

所谓内聚性自我就是在面对那些与自己不符的认知,和一些打击时,自我并没有被击垮,反而这时候我的自恋是稳稳地在那儿,这时就会余出更多的空间去思考面对外在的事实。

科胡特认为,健康自恋的作用,是使破碎的自体碎片连成一片,形成完整的自体,一个较为完整和坚固的内在心理结构,就是“内聚性自体”。

我们可以想象,健康的自恋就如同是一个容器,它能包裹住你的失败与挫折,于是你的自体也就不会破碎,因此也就会有多余的心力去解决问题,去收获成长。

那么如何构建自己的实体自恋?

实体自恋的基础是投入,以兼容的思维处世。

当一个人处于严重的虚体自恋中时,他是无法走进现实世界,也无法接受现实世界的本真,只能一直处于头脑的想象中。

譬如,他们无法接受自己受挫,只认为自己永远都会成功,幻想着自己是全能的“神”,没有做不成的事,没有达不成的愿望,没有追不到的爱人。

但现实却是,自己只是一个普通人,并不能够实现幻想中的一切。

而想要摆脱虚体自恋,走向实体自恋,最好的方式就是投入,放下那些不切实际的想法,以一种兼容的思维接纳更多的认知。

在这个投入的过程中,你的自恋是会不断地被打击,但也会因为投入的去做事与一件事物一个人建立起了足够深度的关系,那么自然也会收获更多心智中的成长。


文章源自壹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