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延症,其实是在规避痛苦和自我保护

发布者:小舟发布时间:2023-04-24浏览次数:10


如果医院开设“坏习惯”门诊部,那拖延症一定是最炙手可热的毛病。谁没有点拖延的理由呢?


所有人都在责怪拖延症,也陷入深深的自责,甚至破罐子破摔,但如果你肯和我一起静下心来阅读这篇文章,会发现拖延症也是个“有血有肉”的小恶魔,它也是可以战胜的。


本期我们就来谈一谈“拖延症”这个话题,看看你找的那些借口是愚人还是愚己吧~

相信我们对拖延都不陌生:

明明知道应该做事,不做会有不好的后果,但还是没有办法开始行动,一直把事情往后推,并且自己会对此感到焦虑、煎熬、甚至自我厌恶。


有意思的是,为什么拖延给我们带来了很多麻烦和不愉快,我们却不能甩掉它呢?有没有一种可能,虽然我们意识层面很讨厌它,但潜意识层面是需要它的,让它来帮我们表达一些难以言说的情绪,需要它来平衡一些不易察觉的内心张力。其实从根本上来讲,拖延无关智商、能力、懒惰与否,也不是时间管理的问题,而是由复杂的心理动力推动着发生的。


那么,我们的潜意识在用拖延表达什么呢?

01

拖延,其实是在规避痛苦和自我保护

拖延,可能是我们在害怕失败。很多人担心事情做得不够好,目标不能实现,自己的不足就会被呈现、被批评,甚至面临自尊受损、自我破碎的可怕感觉,而拖延,则是应付这种恐惧的一种防御方式。尤其完美主义者更容易拖延。完美主义者往往对自己要求很高,常给自己定下一些很大的目标,当这些目标脱离了现实条件和自身能力的时候,拖延极易发生。试想一下,目标那么难,实现的可能性微乎其微甚至为零,那就意味着一旦开始行动就要面对“达不成”的挫败感。不做,就不用体验这份痛苦,不用去看到那个“不够好”的自己。潜意识经过一系列评估,最终“选择”了拖延。


拖延可能是一种表达反抗和攻击的方式。在临床咨询中我们会发现,被父母严厉管教或者过度控制的小孩,长大后也很容易出现拖延。对于这类孩子来说,不管是父母的严厉控制还是越界代劳,都剥夺了孩子本身获得成长发展和自主选择的机会,孩子无力反抗只能遵守服从,但失去了做自己的空间和自由,生命力和攻击性都得不到释放,孩子内心深处是有愤怒的。只不过这份愤怒情绪可能会非常隐蔽,甚至都不被当事人所感知,但情绪一旦产生便不会无端消失,不管人们是否意识得到,它都会寻找渠道放出自己的能量。拖延,就可能是这种能量的变相释放,是一种伪装了的反抗和攻击。


拖延也可能是在说:你累了,厌烦了。也许你理智层面或者你的周遭环境一直严厉禁止你感到疲惫和厌倦,你也不愿意承认这种感觉,但行为不会骗人。


明明面临重要的考试,你也知道应该全力备考却迟迟无法开始复习,也许你对于这种应试早已经身心俱疲,不想再陷入其中了;你明明知道该练琴了,却会在该拿起乐器的时刻拿起了手机,也许日复一日的高强度训练早就让你不堪重负了……这种时候,可能你真的是累了甚至烦了。


而比厌烦本身更痛苦的是,你不允许、不接受自己的“厌烦”。


我们往往把拖延看作一个不好的行为,但仔细总结下来会发现,它其实一个中性行为,是个体为了应对复杂形势而启动的心理防御方式之一,只是这个方式会给我们的个人发展带来一些阻碍和代价,这当然是令人惋惜的。不过,所有人都很容易看到拖延带来的阻碍和代价,却往往忽略了我们用它来规避内心痛苦和自我保护的部分。

02

放轻松、我可以、给奖励

那么,面对拖延,我们能做些什么呢?


首先,请把自己做事的表现和自我价值解绑。


出于成长经历和社会价值观的影响,我们可能会认为自己做好了事情实现了目标才值得被尊重、被肯定、被爱,如果不能实现某种期待或要求,便是自己没有价值,不配被爱甚至不配活着。


想象一下,一个人若持有这种认知,行动的压力得有多大,很可能就不敢去做事了。但真相是,一件事情做得好不好,只反映我们暂时有没有足够的条件和能力去应对这件事,只代表这件事是否被完成好,并不构成可以评判我们整个人尊严和价值的标准。

其次,设立可行的目标,培养“我可以”的效能感。


注意“可行”二字,此处的目标一定要是自己能做到的。


刚开始时别嫌目标小,要知道目标定得再大做不到也等于零,还会增加自己的焦虑,消磨自己的信心,因为我们收到的信息都是“我不行”;相反,目标定得小一点但是能实现,可以增加我们的控制感和效能感,这会给我们传递一个“我可以”的信号,让我们的内心更有力量,有干劲把事情做下去。


比如你想阅读,原本连一天一页书都看不进去,那可以试试让自己每天看五行,或者每天随便翻一翻也行;你想瘦身,却根本迈不开腿,可以先从每天饭后站立一分钟开始。去寻找自己“做得到”的事情,步子再小,也是行动。

当我们完成了任务的时候,可以奖励自己一下。有人可能太习惯于苛刻自己批评自己,但其实奖励才是可以让我们持续行动的方式,奖励的设定可以很简单,以内心的愉悦为标准,可以是做一件喜欢的事,吃想吃的东西,或者找喜欢的朋友聊聊天。


完成任务后得到奖赏会让我们做事的体验更加愉快,让我们把做事和开心的感受联系起来,内心的状态是舒服的,才能巩固和强化我们的行为模式,形成良性循环。


更深层次的探索,可能就需要寻求专业的心理学帮助,去陪伴和支持我们探究内心深处那些隐蔽却从未消失的情绪和渴望,看见它们,承认它们,面对它们。拖延症状可能是我们曾经寻到的生存下去的方法,它是当时“没有选择”下的选择,要从根源上解决拖延,还要看看我们真正想保护或回避的那些东西是什么,看看还可以用什么代价更小的方式来应对。


当我们有能力有资源去找到更有效的方式时,拖延症状也许就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可以不再占据我们人生舞台的重要位置,甚至与我们挥手道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