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笑诺贝尔奖得主:为什么越low的人觉得自己越厉害?

发布者:小舟发布时间:2018-10-08浏览次数:183

-01-天才抢劫犯和他的隐身神水

The Robber and His Invisible Ink


1995年,美国匹兹堡一位名叫麦克阿瑟(McArthur Wheeler)的抢劫犯接连洗劫了两家银行。


这位麦克阿瑟实乃“神人”:他甚至没有使用任何伪装技术把脸遮住,就这么在光天化日之下抢抢抢!!!


由于这犯人实在是太容易锁定了,警方不到一小时就凭银行的监控录像将其捉拿归案。


这家伙被抓住之后满脸诧异:“我明明往脸上涂了隐形水啊!你们怎么还看得见我?!”


麦克阿瑟所说的“隐形水”,其实是指的他往脸上涂抹的柠檬汁…… 这果然是个神人吧?[手动捂脸]


如果说掩耳盗铃之人至少自己是听不见铃声的,可这位麦克阿瑟在涂了柠檬汁后,应该还能看见自己的吧?


很显然,他偏偏就是“看不见自己”。


更准确地说:他是看不见自己的无能、也看不见他人的能力,以至于心中一股超人版的自信油然而生。


心理学家把这种现象称为:虚幻优越感(illusory superiority)


虽然麦克阿瑟这种极品世间少有,这种现象也不一定是他成为如此“神人”的唯一原因,但虚无优越感真真切切地存在于我们每个人身上。


而且……人越是low,越觉得自己高人一等。


要解释这个现象,我们就得从人类的一项基本能力说起。那就是:


『元认知』。


-02- 元认知: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Meta-Cognition: What to Know & How to Know


“元认知”,这是认知心理学界耳熟能详的一个概念。


正所谓万物归元,元认知不止包括我们掌握的一切知识,更关乎我们获取这些知识的方式和途径。


换言之: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方得元认知。


一般来说,我们获取的知识多寡,和我们获取知识的技能深浅,是成正比的。然而,后者的习得很不容易,这大概就是“授人以渔”比“授人以鱼”更为困难的原因。


元认知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我们对自身和他人水平高低的评判能力。


元认知能力低下的人是啥样子呢?小编给各位分享个朋友的真实故事好了。


Jack是国外某顶尖高校电脑编程学院的招生官。他每年阅读大量申请者的个人资料和自荐信,其中就有太多的学生表示:


“我熟悉各种编程语言,且已有3年以上编程经验。光凭这一点,我有自信:我已经超越了报考贵校所有考生的平均水品。”


Jack说,现在他面对这种鸡肋一样的考生已经很淡定了。刚开始通过面试得知真相的他会很气愤:


“哪尼?你说的3年经验,就是说3年前开始接触编程,然后有时间有兴致了就把编程教材拿出来翻翻,实际上高中3年期间从没编出什么像样的东西来?”


其实还有更好笑的一点:那么多报考Jack学校的考生中,超过半数的学生认为自己在平均水品之上…… 这个,在数学上就站不住脚啊……


问题是:怎么会这样的?这帮考生都是在为了证明自己时不择手段的白痴,还是过于自负,或是自不量力?


原因很简单:元认知能力低下!


我们不妨思考一下:要让一个人准确判断自己和他人相比的水平高低,如何才能做到?


我们不仅需要衡量自己知道多少知识、掌握多少技能,更需要充分了解其他人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方式方法,把他们前进的节奏和脚步拿来和自己的丈量一下,才知道同样的一小时、一天、一年时间下来,自己和别人相比,究竟处于什么位置。


做不到这一点的人,会过于放大自己的努力程度和方式,也就会自负地肯定自己的综合实力,觉得自己比别人(特别是同龄人)要更优秀、更出色。


Jack还坦白过:他自己以前也做过类似的傻事。


Jack年轻的时候曾梦想加入苹果微软谷歌这种高科技的泰斗企业。他的确很努力,也在电脑公司实习过两年,获得了上司和同事的肯定。


他在向微软递交申请时表示:“我仔细研究过你们微软最近的一个软件,我发现过里面不少问题,而且我有能力解决,只要你们把源代码都给我,当然还要聘用我!”


结果在面试环节,Jack就挂了……


在一个团体面试环节,面试官拿来了一个和Jack提及的软件很类似的代码让他们分析问题。现场只有一半的求职者在规定时间内找出了软件的bug,而Jack是失败者中的一员。


“我当时都不敢正眼看微软面试官的眼睛。不过在我因为自负导致更严重的后果之前,就让我先栽个跟头、找准自己的位置,其实是一次难得的宝贵教训。”


好吧,这么有(无)趣(语)的心理现象,怎么会逃过心理学家的法眼呢?


这不,有两个心理学家不仅对“虚假优越感”进行了深度研究,还因此获得了诺贝尔奖!


等等等等…… 我重新说一次,他们获得的是“搞笑诺贝尔奖”,嗯。

-03- 达克效应和芝诺的知识圆圈

The D-K Effect & Zeno's Knowledge Circle


聪明的你一看到“达克D-K”可能就猜到啦:这两位获得“搞笑诺贝尔奖”的心理学家,名叫Dunning和Kruger,而他俩研究的心理现象也由他们的名字命名(达克效应,D-K Effect)。


Dunning和Kruger来自美国康奈尔大学(Cornell University)。1991年,他们的研究成果正式发表。在论文中,DK二人还引用了达尔文的名言:


“无知要比知识更容易产生自信(Ignorance more frequently begets confidence than does knowledge)”。


DK指出:人们在做决定之时总是欠考虑,因此所做的决定错误百出、作出的判断也是漏洞满满。


这主要是因为人们无法正确、全面地认识到自身的不足,也就无法及时发现和辨别自己的错误行为,更别谈错误的纠正了。


这些能力欠缺者们沉浸在自我营造的虚幻优势之中,常常高估自己的能力水平,却无法客观评价他人的能力。


DK通过对人们阅读(主要是逻辑分析文字内容的能力,就比如此时此刻正在读这篇文章的你是如何分析和理解小编的话哒)、开车(是真的驾驶啦不是那个“开车”)、下棋、打网球等各种技能的研究发现:


① 能力差的人通常会高估自己的技能水平;

② 能力差的人无法正确认识到真正有此技能的人是什么水平;

③ 能力差的人无法认知和正视自身不足,及其不足之处的极端程度;

④ 能力差的人经过恰当训练、在大幅度提高能力水平之后,他们最终会认知到、且能承认他们之前的无能程度,从而作出更理性的判断和决策。


这最后第点是最振奋人心的!


来看看这张达克效应图吧!

人生就是一座山峰,有多少人在爬上愚昧之巅后就沾沾自喜、自以为是?


真正的智者,是在不断学习和自我提高之后、经历“无知”的绝望山谷,方能慢慢爬上开悟觉醒的山坡。


现在我们都明白了,为什么有的人越是low,越觉得自己高人一等:


这些low到爆的人,连搞清楚自己有多low的能力都没有!


话说回来…… 这么带感的研究成果,不颁点奖给DK两人,简直都对不起他们!


嗯,那就颁个诺贝尔奖给他们好了!(不过是搞笑版的……)


2000年,Dunning和Kruger荣获“搞笑诺贝尔奖 (Ig Nobel Prize)”。先说好:咱们别一看到“搞笑”二字就觉得DK做的不是正经科学哈。


搞笑诺贝尔奖,又名幽默诺贝尔奖,是对诺贝尔奖的有趣模仿。获此奖项的研究成果的确有些“低俗”,但更是一种社会批评。获奖者必须讽刺地揭露世间的荒谬,并为世人提供有用的研究和知识。


搞笑诺贝尔奖由科学幽默杂志《不可思议研究年报》(Annals of Improbable Research)主办,授予“乍一看好笑,后又引人深思”的科学领域十大成就。


该奖项于每年九月在哈佛大学桑德斯剧场(Sanders Theater at Harvard University)举行颁奖仪式,随后会有获奖者在麻省理工学院(MIT)进行公开演讲。奖项的评委中也有真正的诺贝尔奖得主。


看到这里你要问了:“这项心理研究的背后,人生哲学如此丰富,难道在DK之前就没人有过类似的发现?”


你还真是敏锐呢~ 除了DK提起过的达尔文,其实历史上还有许多哲人对此有类似的见解。其中小编最喜欢的是古希腊哲学家芝诺(Zeno of Elea)的“知识圆圈说”。


故事是这样的。一次,有位学生问芝诺:


“老师,您的知识比我的知识多许多倍,您对问题的回答又十分正确,可是您为什么总是对自己的解答有疑问呢?”


芝诺顺手在桌上画了一大一小两个圆圈,并指着这两个圆圈说:


“大圆圈的面积是我的知识,小圆圈的面积是你们的知识。我的知识比你们多。这两个圆圈的外面就是你们和我无知的部分。大圆圈的周长比小圆圈长,因此,我接触的无知的范围也比你们多。这就是我为什么常常怀疑自己的原因。”


什么?你没听说过芝诺?那你一定知道爱因斯坦!他也有一句名言,和芝诺的见解可谓异曲同工:


“当我们的知识之圆扩大之时,我们面临的未知圆周也一样 (As our circle of knowledge expands, so does the circumference of darkness surrounding it.)”


我们这辈子最大的财富,就是在看得多了、听得多了、懂得多了之后,也更加明白:自己还没看过、没听过、还不懂的东西,也正在膨胀。


这份对未知的敬畏,是对自己最好的尊重。


写在最后


其实,关于DK的研究成果,小编还有一点没说:


DK二人发现:那些真正有才干的人,却往往低估自己的能力。比如,当他们接到一项做起来明明很难、但在他们眼里却是“很简单的任务”时,会误认为这个任务对所有人来说都同样简单。


问题就出在,这里的“有才干”,只是说他们懂的知识、掌握的技能很出色,而他们的元认知能力还是有一定缺陷的,因为他们和那些low爆的人一样,无法准确评估自己明明很已经很优越的位置。


就像上面提及的“达克效应”:那些知识和技能明明都更为出色的人,自信心却可能早已跌到谷底。


也许你会说:“SO WHAT?他们能把事情做好就行,至于他们觉得自己还不够好,这说不定还能让他们保持谦虚谨慎呢,不是挺好的嘛!”


嗯,果真如此吗?小编诚邀各位读者在评论区发表自己的看法:


认清自己的位置,对能力高低的人来说,是否同等重要?


最后,让我们用一句话为今天的『心理0时差』画上句号。


“我们这个时代让人困扰的事之一是:那些对事确信无疑的人其实很蠢,而那些富有想象力和理解力的人却总是怀疑和优柔寡断。” —— 贝特朗·罗素


“One of the painful things about our time is that those who feel certainty are stupid, and those with any imagination and understanding are filled with doubt and indecision.” — Bertrand Russe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