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选择的意义究竟在哪里?
选择恐惧在近年来非常流行。有不少人以患者自居,只要涉及到做选择,他们就头疼不已。找工作或是择偶这样的大事就不用说了,哪怕日常生活中最普通不过的小事,譬如买哪件衣服或是晚上吃什么饭,包括买了一堆书该从哪一本开始读,都会磨磨蹭蹭地犹豫半天然后再后悔怎么没选另一个。
选择恐惧症“患者”,往往认为选择本身是无意义的。沉浸在选择恐惧中的人,总是想得特别多。他们知道:纠结不定的每个选项,都是利弊参半的,都不完美;这就意味着并没有绝对意义上的好选择,也就没有所谓的坏选择;选不出哪个更好,再纠结一个月,照样选不出哪个更好;现在需要的不是更多的沉思和比较了,需要的是勇气、决断和自我担当。
道理清楚,选择照样难做,问题出在哪儿?
02
不知道要什么才是选择困难的症结
也许,不完全是选择恐惧给生活带来了问题,更像是生活先有了问题,才有了选择恐惧。当人们无处可去的时候,总要给自己找一个交代。譬如一个迷路的人站在岔路口:“这几个方向,我走哪一个更好?”我们只能问他:“你要去哪?”而他的回答是:“我怎么知道,我迷路了!”——这就是给了自己一个交代。
只有你陪着他一点点原路返回,才可以找到问题的源头。如果就是站在这个岔路口,试图就地找到正确的那条路,永远是无解的。
我小时候考试的时候,每当遇到两个看上去都有可能正确的选项,我的第一反应是自问:“如果我多想一想,能想出来吗”,一旦得到“想了也是白想”这个结论,我会当机立断随意蒙一个选项,然后立刻把注意力转到下一道题,这是壮士断腕的策略。所以每次我都第一个交卷。
03
选择能力代表你心理的真实能力
我有一个朋友,很羡慕我的效率。他每次都会在模糊不定的选项上耗费过多的时间。我拿“想了也是白想”劝他,可是他一句话就把我顶了回来:“废话,你错得起,我错得起吗!”
我无言以对。现在回头去看,他那句话说得很到点子:我之所以那么果决,并不是因为有决断力,而是因为我成绩好。我有把握,其它题我答得很顺。所以就算错个把两道选择题也无关大局,我不需要靠一两道题的正误为我的整体成绩负责。如果他也有这样的成绩,要放弃这一两道题也就没那么难了。
问题跟这一两道题的选择关系不大,问题在这一两道题之外。
04
无法选择是选择被赋予额外“重大”意义
面对选择的时候,我们会有一个幻想,仿佛这个选择对我们的生活是至关重要的,重要到足以掩蔽其它一切不满足。——幻想的功能,永远是为了掩蔽现实中的不满足,就好像我的那位朋友,在一两道题上反复较劲,用以逃避他因整体成绩不佳产生的挫败。
一个成绩优秀的大学生,选不定毕业后的去向,他反复跟人讨论,怎样才有更光明的前途?他意识不到内心深处对于毕业的恐惧:“我一直用来维持自信的东西将会一钱不值,我会被扔到一个高度竞争的环境,无法保持高高在上的形象,我也会面临很多的挫折,说不定我会一蹶不振……”不行!他不希望接受这部分痛苦,所以他的想法就是:一切问题都是我不知道该出国还是工作。
一个女人在相亲时挑选不定:这个没有共同语言;那个没有房也没有车;第三个嘛,婆婆又太难相处……她知道经营一段感情很困难,超出了她的能力。她幻想做出正确的选择,就可以一劳永逸地绕开所有的难关。
人们选择未来的工作方向时,试图用幻想和犹豫来逃避面临的真实困难。
其实要克服选择的犹豫,有一句对症下药的话,虽然说出来有些“残忍”——你以为仅是那道题选对了,你就能好吗?